在傳統工廠自動化控制中,電控工程師經常處理兩種基本訊號:
1. 數位訊號(Digital Input/Output, D/I與D/O):
例如光電感測器偵測到物體時,輸入為「1」,沒偵測到則為「0」。PLC的邏輯程式透過基本的開關量變化來決定輸出繼電器是否激活,這很像我們常見的二進位電腦位元(bit)概念。
2. 類比訊號(Analog Input/Output, A/I與A/O):
例如溫度感測器輸出010V的電壓,對應到0100度C的溫度範圍。這是一個連續值範疇,不再只是0或1,而是0與10V之間任意可能的數值。
當我們了解了數位與類比訊號,再來看「量子計算」時,或許能更直觀地理解量子位元(qubit)的概念。
從數位到「超類比」:量子位元的疊加態
傳統二進位僅有0或1這兩個離散狀態,就像數位輸入的開或關。而量子位元可同時以一定比例「存在於0和1」之間,這種現象稱為「疊加(superposition)」。
要比喻的話,我們可以想像:
• 數位位元是電壓只有0V(low)或24V(high)兩種狀態,二擇一明確。
• 一般類比訊號是0~10V間任意值,但它本質上只是一條線性尺度上的一點。
• 量子位元的狀態則更像在一個「二維球面」上,有一個點能同時包含「對應0」及「對應1」的某些成分。這不僅是單純一個數值,而是包含「振幅」與「相位」,兩個維度的資訊。
白話文:數位1條線,只能0跟1的狀態,而類比是1條線0-10v,可以依解析度有1024或更高的可能性(依解析位元),而量子可以是兩個類比的信號,同時存在,所以有比類比更高的解析。
這意味著量子位元的狀態在測量前,並非固定為0或1,而是處於一種「可同時代表多種可能性」的狀態,就好像類比訊號不只是一條線上的值,而是能在一個球面上移動的位置。
由疊加態到測量結果:最終仍是0或1
雖然量子位元在運算過程中可以同時有「0的成分」和「1的成分」,但當你真正「測量」它時,結果仍會只顯示為0或1兩種離散值。這點與類比訊號不同:你不會量測到一個「0與10V的同時值」,類比訊號本身就是真實的連續量值;而量子位元則是因為量測行為本身會使疊加態「塌縮(Collapse)」,從多重可能狀態中瞬間鎖定為單一答案。
換句話說,量子計算的強大之處並非讓你最後看到「所有狀態同時的值」,而在於運用這種「疊加」來在計算過程中並行探索多條路徑,並透過特定流程增加正確答案出現的機率,最後在你測量時提高讀到正確結果的機率。
結語:從電控觀點理解量子
對電控工程師來說,量子世界似乎很抽象,但透過PLC的類比、數位概念,我們有了下列對應:
1. 數位訊號對應二進位位元——離散明確。
2. 類比訊號代表連續量值——無限多中間值。
3. 量子位元在計算中像擁有「更高維度的類比」特質,可同時具備0和1的疊加——但最終結果仍必須用「離散」的0或1呈現。
透過這種比喻,我們或許能更直觀地理解量子計算的基本概念:就像擁有一種介於數位和「超類比」之間的奇妙信號,在特定計算情境下能帶來指數級的處理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