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的越南工程師,阮德升(Đức thắng Nguyễn),他運用Autodesk Inventor整理了多達1700種機械機構的運作方式,他將他所製作的每一部機械機構運作的動畫都放在YouTube與全球分享,對於許多想要研究會學習機械機構的朋友來說,真是一大福音。除了在YouTube之外,阮德升先生也提供了PDF來紀錄整理分類,並對每一個機構的說明與運用時機等,讓你能更快的在1700多種類型中,找到適合的參考範例,而PDF的檔案下載也開放給所有人都可以下載使用,這可是每個學習機械機構原理的一大寶典,喜歡的朋友趕緊去下載收藏吧!
這是阮德升先生的YouTube首頁,點開載入更多影片,你會發現驚人的寶庫!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協作型工業機器人規範
技術規範ISO10218-1,ISO/TS15066對於協作型工業機器人主要有四點規範:
Safety-rated monitored stop: 安全等級的受控制動,人員碰觸,機器人應停止動作
Hand Guiding:機器人可由人直接的操作引導來動作
Speed and separation monitoring:警戒區域動作調控,人員進入作業區自動減速
Power and force limiting:在一定範圍內,機器人的力道和功率都應有所限制
參考影片:
FANUC CR-35iA - Collaborative Robo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gKsTMmywk
Safety-rated monitored stop: 安全等級的受控制動,人員碰觸,機器人應停止動作
Hand Guiding:機器人可由人直接的操作引導來動作
Speed and separation monitoring:警戒區域動作調控,人員進入作業區自動減速
Power and force limiting:在一定範圍內,機器人的力道和功率都應有所限制
參考影片:
FANUC CR-35iA - Collaborative Robo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gKsTMmywk
分享會讓你學到更多!
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
有些人覺得,自已努力好久的成果,
為什麼要跟其他人分享。
如果其他人也是這種想法,
請問你現在的知識是從那裡來的?
不就是先人分享知識的結果嗎?
.
如果人人都自私不分享經驗,
整個環境只會越來越封閉,
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
因為每次都要重新開始,
沒人要分享經驗。
.
之前我就分享過一段話。
「會是1分,寫的出來是5分,能夠教人是10分」
如果願意分享,透過交流討論,其實你學的是更多。
.
我分享這些資訊,除了是自已的工作經驗記錄,
也是希望,讓真心想學習人,有資料可以查找。
讓整體工控的技術水平,能提升。
一起加油!!
.
http://vkinngworld.blogspot.tw/2012/10/1510.html
.
有些人覺得,自已努力好久的成果,
為什麼要跟其他人分享。
如果其他人也是這種想法,
請問你現在的知識是從那裡來的?
不就是先人分享知識的結果嗎?
.
如果人人都自私不分享經驗,
整個環境只會越來越封閉,
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
因為每次都要重新開始,
沒人要分享經驗。
.
之前我就分享過一段話。
「會是1分,寫的出來是5分,能夠教人是10分」
如果願意分享,透過交流討論,其實你學的是更多。
.
我分享這些資訊,除了是自已的工作經驗記錄,
也是希望,讓真心想學習人,有資料可以查找。
讓整體工控的技術水平,能提升。
一起加油!!
.
http://vkinngworld.blogspot.tw/2012/10/1510.html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TAIROS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
展出日期:2015/7/16 (四) - 2015/7/19 (日)
展出時間:09:00 AM~ 05:00PM
展出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1樓
================================================================
展出時間:09:00 AM~ 05:00PM
展出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南港展覽館1樓
================================================================
TAIROS工業4.0(生產力4.0)高峰論壇
活動時間 | 7/16 9:30-16:45 |
---|---|
活動地點 | 5樓 504 會議室 |
時間 | 議程 | 主講者 |
09:00-09:30 | 報到及入場 | |
09:30-09:35 | 開幕致歡迎詞 | 卓永財 理事長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 暨 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 |
09:35-09:45 | 貴賓致詞 | 張善政 副院長 行政院 |
09:45-10:35 | Trends and Needs of Automation/Robotics in Industry 4.0 Transformation--A Global Perspective | 李 傑 博士/ Prof. Jay Lee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美國NSF智慧維護系統中心(IMS)主任 |
10:35-10:55 | Q&A互動時間 | |
10:55-11:10 | 茶敘Coffee Break | |
11:10-11:40 | 以生產力4.0創造台灣產業成長新契機 | 沈榮津 常務次長 經濟部 |
11:40-12:00 | Q&A互動時間 |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Lunch | |
13:00-13:50 |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 Paving the way to Industry 4.0 | Mr. Erdal Elver 台灣西門子公司 總裁暨執行長 President and CEO of Siemens Ltd., Taiwan |
13:50-14:00 | Q&A互動時間 | |
14:00-14:50 | Building a Factory of the Future with Intelligent Predictive Analytics | Mr. John Constantopoulos 台灣 IBM 公司 全球電子產業 總監 Electronics Industry Leader IBM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
14:50-15:00 | Q&A互動時間 | |
15:00-15:15 | 茶敘Coffee Break | |
15:15-16:05 | The latest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ICT | 榊原伸介 博士/ Dr. Eng. Shinsuke Sakakibara FANUC Corporation ROBOT事業本部 ROBOT研究所 名誉所長 執行役員 工学博士 |
16:05-16:15 | Q&A互動時間 | |
16:15-16:45 | 環境劇變+工業4.0 ~台灣產業自處之道 | 卓永財 博士 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 暨 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工業4.0-設備業怎麼跟上!?
資料上雲端+大數據分析是最多人提,也在研究的項目
那設備業就沒有什麼可以跟上的嗎?
.
這就像一個人的智商很高,但是手腳不靈活,
做事自然會事倍功半。
.
因此個人先提供一個設備可以進步的方向:
「自動量測/校正技術開發」
原因:
設備在出廠前一定會經驗校正的動作,
但運轉的時間長久,產生了磨耗,
導致誤差產生。
這時間如果用相同的數據資料,也無法做出相同的東西了,
已經不是資料不正常,而是設備的誤差過大了。
.
目標:
一般可能會採用定期更換料件/保養的方式來進行校驗動作。
但目標是無人化工廠,所以如果可以達到自動量測/校正,
不是更好、一種進步嗎?
量測 跟 校正,是本來就在做的事,
在某些設備上,也有針對重點動作在做監測,
但如何在現有的機台上加裝,就是成本跟理想的考量。
.
可應用的技術:
1.視覺檢測+機器手:這裡的重點不是檢測產品,而是檢測機構的動作是否正確。利用視覺的高解析鏡頭,可以看到um以下,及機器手機靈活度,可以利用一隻機器手,檢測多個項目。
.
2.閉迴路的設計:一般我們發送輸出開關控制,除了少數會去確認是否有動作(例氣缸到位)外,大多不會去確輸出是否正確,就容易產生落差。
像伺服馬達有的就會加裝光學尺回授,PLC發送命令,伺服馬達動作,經過螺桿傳動,再透過光學尺來檢測是否正確,就是一個常見的閉回路控制。
.
結論:
其實這一切都是成本的考量。但沒有先開發/研究這技術,
到時候要用,可能機會就是別人的了。
==========================
其實這些技術可能某些廠家都有了,
但要如何普及到大多數的設備廠,
或是大部份人員可以靈活的應用,
就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推廣。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三張圖看懂“工控手機控”流派
俗話說,物以聚類、人以群分,“工控”就是工控男女們的共同標籤。作為工控一族,您或許還有如下“症狀”:經常手機不離身,否則就像丟了魂、失了魄;但凡有片刻閒暇,就下意識地翻看手機;一旦手機無信號或無Wi-Fi,就心神不寧……果如此,則恭喜您進入“工控手機控”一族。
小編承認,自己常“中招”。不過小編要告訴你,這一族其實很“主流”,你我並不孤單。所以,小編在此不打算解讀這一時代性現象,而是進一步看看,這一主流的工控手機族還分哪些流派。
技術流派
工控者多為“技術控”,先看技術控們認可的作業系統格局,安卓的65%對比IOS的27%,正好是大眾手機統計結果的7:3,可見工控手機控們對“平臺開放”與“用戶體驗”的追求合乎主流。
資歷流派
把資歷也劃為流派其實有點扯,因為資歷和年齡一樣無法選擇。反過來,通過工控手機控的年齡分佈可以看出其資歷結構:25-35歲作為企業執行層占比最大,在意料之中;而35-60歲作為企業管理層居然占比達到40%,可見手機控在工控行業的中毒至深。
小編的問題是,他們用手機在忙啥?
需求流派
排除無聊時段用以刷微信、看新聞等非工控需求,這張圖明示,致力於個人職業發展的學習和求職占36%,剩下的全是產品選型、產品採購和技術服務等工作需求,工控手機控們的專業、職業和敬業操守一覽無遺。
小編的問題是,高達33%的專業技術服務需求,如何通過手機來搞掂?
小編在此敬告各位工控手機控們,尤其是那27%的高端工控iPhone控們,專門解決工控現場技術服務的工控速派,繼5月18日推出網站(gongkongBPO.com)和安卓版APP一個月之後,IOS版工控速派APP終於通過“爛蘋果審核流程”上線了。蘋果流程雖爛,但好在此次提供下載的速派APP是最新版,希望能滿足您專業的使用體驗。
為了滿足您作為工控手機控的專業需求,也為了不辜負小編的這番辛苦囉嗦,趕快下載體驗吧。
您也可以訪問此網址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gong-kong-su-pai/id975090583?mt=8
小編承認,自己常“中招”。不過小編要告訴你,這一族其實很“主流”,你我並不孤單。所以,小編在此不打算解讀這一時代性現象,而是進一步看看,這一主流的工控手機族還分哪些流派。
技術流派
工控者多為“技術控”,先看技術控們認可的作業系統格局,安卓的65%對比IOS的27%,正好是大眾手機統計結果的7:3,可見工控手機控們對“平臺開放”與“用戶體驗”的追求合乎主流。
資歷流派
把資歷也劃為流派其實有點扯,因為資歷和年齡一樣無法選擇。反過來,通過工控手機控的年齡分佈可以看出其資歷結構:25-35歲作為企業執行層占比最大,在意料之中;而35-60歲作為企業管理層居然占比達到40%,可見手機控在工控行業的中毒至深。
小編的問題是,他們用手機在忙啥?
需求流派
排除無聊時段用以刷微信、看新聞等非工控需求,這張圖明示,致力於個人職業發展的學習和求職占36%,剩下的全是產品選型、產品採購和技術服務等工作需求,工控手機控們的專業、職業和敬業操守一覽無遺。
小編的問題是,高達33%的專業技術服務需求,如何通過手機來搞掂?
小編在此敬告各位工控手機控們,尤其是那27%的高端工控iPhone控們,專門解決工控現場技術服務的工控速派,繼5月18日推出網站(gongkongBPO.com)和安卓版APP一個月之後,IOS版工控速派APP終於通過“爛蘋果審核流程”上線了。蘋果流程雖爛,但好在此次提供下載的速派APP是最新版,希望能滿足您專業的使用體驗。
為了滿足您作為工控手機控的專業需求,也為了不辜負小編的這番辛苦囉嗦,趕快下載體驗吧。
您也可以訪問此網址下載: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gong-kong-su-pai/id975090583?mt=8
DeltaMOOCx課程平台
DeltaMOOCx課程平台,是針對高中自然學科及大學自動化學程設計的線上磨課師(MOOCs)課程,集合數、理、化、生、地、電機電子等高中學科群科中心,以及三所頂尖科技大學優秀教師群所共同開設,盼能利用數位學習消弭城鄉差距與學用落差,培育人才以追求社會美好及人類永續發展。
http://deltamoocx.net/
課程內容超多,還有討論區。
花少少時間來註冊,絕對值得!
登入帳號是e-mail信箱
網站畫面擷取:
http://deltamoocx.net/
課程內容超多,還有討論區。
花少少時間來註冊,絕對值得!
登入帳號是e-mail信箱
網站畫面擷取: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臺灣採用生產力4.0取代工業4.0
一輛大客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如果可以知道輪胎什麼時候可能會故障,是否可以大幅減少相關的意外事故呢?臺灣有沒有機會引進這樣的服務呢?以上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今(4)日上午出席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開幕致詞時所引述的案例之一。
張善政表示,臺灣下階段要邁入生產力4.0階段,則必須思考如何透過臺灣擅長的資通訊ICT技術,突破現階段生產製造瓶頸,重新創造臺灣製造業新價值。在這兩天的會議中,他更以三個提問,聚焦如何落實生產力4.0在臺灣。
德國在2012年提出「工業4.0」作為落實2020高科技戰略的十大未來計畫之一,整合資通訊軟、硬體、結合物聯網並建置虛實化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打造智慧工廠;美國則是啟動AMP計畫,將先進製成拉回美國,例如可以列印一屋子大小汽車模型的3D列印、大資料製造系統以及先進機器人等,做為美國未來的生產製造模式,並落實網實整合的智慧製造趨勢。
張善政指出,不論是德國、美國甚至是其他國家為了提升原本的製造業,透過大資料分析技術,將資通訊發展趨勢與製造業做深度的整合,讓製造業不只做到自動化,更要做到智慧化,這其中,也牽涉到所有的物聯網裝置、雲端、大資料分析、行動通訊以及未來社交媒體的應用在
當全球正運用網實整合智慧製造的技術,藉此帶動產業垂直與水平價值鏈的數位化、智慧化,以帶動生產力的提升。張善政認為,臺灣從過去到現在都以製造業為主,在面臨這樣的國際發展趨勢時,都必須有所回應。
不過,他表示,臺灣不用工業4.0而用生產力4.0作為下一階段科技發展的主軸,因為這其中還包括商業服務業以及農業在內。所謂的生產力從1.0到4.0,其實就是臺灣產業發展進化的過程,從最早的1.0,指的是生產製造程式化;到2.0就是生產製造整線電腦化;臺灣目前處於生產力3.0的模式,除了生產製造電子化外,也包含導入企業資源規畫系統(ERP)及製造系統數位化。但若要進一步做到下一步的生產力4.0,則需要納入現在所有資通訊科技,以及智慧化彈性(客製)生產系統在內,才能夠達到生產力數位化以及機器聯網化(M2M)。
張善政的三大提問,讓生產力4.0落實在臺灣
但是,張善政認為,要達到生產力4.0,並不是直接把國外的模式複製到臺灣就可以,他希望在兩天的會議過程中,可以聽到三個問題的回答,有助於臺灣往生產力4.0前進。
第一個問題則是,底層的技術發展和上層的應用,該如何做到平衡並具有國際競爭力?張善政表示,生產力4.0核心研發的策略,必須依賴底層技術加上上層應用才能成就,但如果臺灣的底層技術還不能掌握時,或者是,技術發展還有很久時間才能成熟,臺灣可以等多久?可以接受使用外國的技術嗎?他認為,技術和應用要平衡,考量國際競爭力不能等太久,在關鍵時間內要有應用出來,就像是搭飛機出國,不見得要搭臺灣製造的飛機才能出國一樣。
第二個問題則是,技術發展時必須同時考量商業模式是否可行,政府是否可以在政策在沒成熟時,先行介入呢?張善政指出,過去臺灣過度強調技術而忽略商業模型,其中牽涉到兩個層面,其一是,技術成本到什麼程度,業者才願意採用,技術投資成本在多久年限回收才算合理?其二則是,在商業模型還沒成熟時,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他進一步表示,臺灣有很多生產製造業者已經不是單純的製造業,台積電早已經是製造服務業一員,在IC設計資訊平臺上花的功夫,也隱含台積電的商業模式在內。
最後的問題則是,如何將製造業的經驗擴展到其他領域的應用,創造更多的價值呢?張善政表示,生產力4.0包含商業服務業和農業在內,怎麼讓製造業納入服務業的特質,讓農業導入服務業特質等,才是未來落實生產力4.0的關鍵。
他舉例,美國有一個輪胎製造公司,便在輪胎放入感應器並進行資料分析,在輪胎壽命快到時,通知駕駛換輪胎以減少意外事故發生。這樣的改變讓輪胎不再只是單純的輪胎生產製造,而是結合大資料分析、物聯網感測技術和雲端服務等,為傳統的生產製造帶來智慧化的進展。張善政表示,如果臺灣交通部可以參考這樣的經驗,跨界導入這樣的服務,是否就可以改善大客車在高速公路出意外的比例呢?而這三個問題,就是他希望在這兩天會議過程中,可以聚焦並有助臺灣落實生產力4.0的關鍵提問。
轉載自:http://www.ithome.com.tw/news/96429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伺服馬達的簡易接線介紹-3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伺服馬達的簡易接線介紹-2
上一篇:伺服馬達的簡易接線介紹
http://vkinngworld.blogspot.tw/2015/05/blog-post.html介紹了那些線,是在初期測試時一定要接的,
這篇要介紹,其他線為什麼不用接,還有會用在那邊!?
上圖標示了10個區塊,是上一篇沒有說明的地方,這篇一一說明:
區塊1.RS232 & RS485的通訊接口
看名稱就知道是通訊時候在使用的,
可以透過通訊方式,修改內部參數,設定值。
如果是用在自定位功能,可以修改定位點的位置。
找不到人材,不如訂製一個需要的人材
自動化的人材,真的很不好找,
所以往往只能找非本科來應急,
但長久而言,對公司來說,不是好事,
沒有學術的背景,很容易走到瓶頸點。
.
其實很多學校都跟業界有做人材培育計劃,
讓學生提前到公司了解情況,
在老師輔導下,可以加強所需要的知識、能力。
.
再配合研發替代伇更是無縫接軌。
當確認是需要的人材後,當然薪水也要給到相同水平。
所以往往只能找非本科來應急,
但長久而言,對公司來說,不是好事,
沒有學術的背景,很容易走到瓶頸點。
.
其實很多學校都跟業界有做人材培育計劃,
讓學生提前到公司了解情況,
在老師輔導下,可以加強所需要的知識、能力。
.
再配合研發替代伇更是無縫接軌。
當確認是需要的人材後,當然薪水也要給到相同水平。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中國制造2025(中國版工業4.0)
提出背景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準、資訊化程度、品質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我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準、資訊化程度、品質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求,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形勢和環境
(一)全球製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列印、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基於資訊物理系統的智慧裝備、智慧工廠等智慧製造正在引領製造方式變革;網路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准供應鏈管理、全生命週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慧產品、智慧家電、智慧汽車等智慧終端機產品不斷拓展製造業新領域。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我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佈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製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佔製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隨著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我國製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製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和安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供給和國防裝備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準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將不斷激發製造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製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製造業,難點在製造業,出路也在製造業。
(三)建設製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製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載人航太、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電腦、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鑽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我國已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但我國仍處於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製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資訊化水準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推進製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準,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品質為先。堅持把品質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品質主體責任,加強品質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品質監管體系、先進品質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製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扎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製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佈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製造業整體水準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係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域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佈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製造業開放發展水準。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品質有較大提高。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製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2020年和2025年製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
|
指 標
|
2013年
|
2015年
|
2020年
|
2025年
|
創新能力
|
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0.88
|
0.95
|
1.26
|
1.68
|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
0.36
|
0.44
|
0.70
|
1.10
|
|
品質效益
|
製造業品質競爭力指數2
|
83.1
|
83.5
|
84.5
|
85.5
|
製造業增加值率提高
|
-
|
-
|
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
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
|
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
|
-
|
-
|
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
|
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
|
|
兩化融合
|
寬頻普及率3(%)
|
37
|
50
|
70
|
82
|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
|
52
|
58
|
72
|
84
|
|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
|
27
|
33
|
50
|
64
|
|
綠色發展
|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下降18%
|
比2015年下降34%
|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下降22%
|
比2015年下降40%
|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
-
|
比2015年下降23%
|
比2015年下降41%
|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62
|
65
|
73
|
79
|
1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製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2 製造業品質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製造業品質整體水準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品質水準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
3 寬頻普及率用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固定寬頻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4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資料來源於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3 寬頻普及率用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固定寬頻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4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資料來源於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品質和核心競爭力。
(一)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充分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畫的決策和實施。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制定發佈製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繼續抓緊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通過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的主導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域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成果轉化。
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範,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慧、協同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克資訊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複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體,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鼓勵代工企業建立研究設計中心,向代設計和出口自主品牌產品轉變。發展各類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資訊發佈和共用平臺,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完善國家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以創新中心為核心載體、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資料中心為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創新網路,建立市場化的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和鼓勵創新的風險分擔、利益共用機制。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圍繞製造業重大共性需求,採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開展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建設一批促進製造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規範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品質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建設重點領域製造業工程資料中心,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和工程資料的開放共用服務。面向製造業關鍵共性技術,建設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設施,提高核心企業系統集成能力,促進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製造業標準化提升計畫,在智慧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發揮企業在標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援組建重點領域標準推進聯盟,建設標準創新研究基地,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準制定。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鼓勵和支援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加快我國標準國際化進程。大力推動國防裝備採用先進的民用標準,推動軍用技術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做好標準的宣傳貫徹,大力推動標準實施。
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加強製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佈局。鼓勵和支援企業運用智慧財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智慧財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援組建智慧財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智慧財產權協同運用。穩妥推進國防智慧財產權解密和市場化應用。建立健全智慧財產權評議機制,鼓勵和支援行業骨幹企業與專業機構在重點領域合作開展專利評估、收購、運營、風險預警與應對。構建智慧財產權綜合運用公共服務平臺。鼓勵開展跨國智慧財產權許可。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申請、保護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
(二)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慧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慧裝備和智慧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慧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水準。
研究制定智慧製造發展戰略。編制智慧製造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佈局。加快制定智慧製造技術標準,建立完善智慧製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強化應用牽引,建立智慧製造產業聯盟,協同推動智慧裝備和產品研發、系統集成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加強智慧製造工業控制系統網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健全綜合保障體系。
加快發展智慧製造裝備和產品。組織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等智慧製造裝備以及智慧化生產線,突破新型感測器、智慧測量儀錶、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慧核心裝置,推進工程化和產業化。加快機械、航空、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行業生產設備的智慧化改造,提高精准製造、敏捷製造能力。統籌佈局和推動智慧交通工具、智慧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慧家電、智慧照明電器、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推進製造過程智慧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慧工廠/數位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慧物流管理、增材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製造工藝的模擬優化、數位化控制、狀態資訊即時監測和自我調整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客戶關係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製造、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慧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印染、稀土、農藥等重點行業智慧檢測監管體系建設,提高智慧化水準。
深化互聯網在製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培育智慧監測、遠端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實施工業雲及工業大資料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品質的工業雲服務和工業大資料平臺,推動軟體與服務、設計與製造資源、關鍵技術與標準的開放共用。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佈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製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資訊網路寬頻升級,提高企業寬頻接入能力。針對資訊物理系統網路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慧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體、故障診斷軟體和相關工具、傳感和通信系統協定,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即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慧控制。
(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品質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統籌推進“四基”發展。制定工業強基實施方案,明確重點方向、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制定工業“四基”發展指導目錄,發佈工業強基發展報告,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統籌軍民兩方面資源,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促進基礎領域融合發展。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產品的品質、可靠性和壽命。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向基礎領域集聚。
加強“四基”創新能力建設。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產品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基礎工藝創新體系,利用現有資源建立關鍵共性基礎工藝研究機構,開展先進成型、加工等關鍵製造工藝聯合攻關;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創新,培養工藝專業人才。加大基礎專用材料研發力度,提高專用材料自給保障能力和製備技術水準。建立國家工業基礎資料庫,加強企業試驗檢測資料和計量資料的採集、管理、應用和積累。加大對“四基”領域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引導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投向“四基”領域重點專案。
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託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太、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準。開展工業強基示範應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
(四)加強品質品牌建設。
提升品質控制技術,完善品質管制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品質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品質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推廣先進品質管制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開展品質標杆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品質診斷、品質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援企業提高品質線上監測、線上控制和產品全生命週期品質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程序控制水準。開展品質管制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品質管制活動示範推廣。加強中小企業品質管制,開展品質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推廣先進品質管制技術和方法。建設重點產品標準符合性認定平臺,推動重點產品技術、安全標準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開展品質標杆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普及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品質診斷、品質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援企業提高品質線上監測、線上控制和產品全生命週期品質追溯能力。組織開展重點行業工藝優化行動,提升關鍵工藝程序控制水準。開展品質管制小組、現場改進等群眾性品質管制活動示範推廣。加強中小企業品質管制,開展品質安全培訓、診斷和輔導活動。
加快提升產品品質。實施工業產品品質提升行動計畫,針對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工程機械、特種設備、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重點行業,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品質提升的關鍵共性品質技術,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推廣採用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線上檢測裝置、智慧化生產和物流系統及檢測設備等,使重點實物產品的性能穩定性、品質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準。在食品、藥品、嬰童用品、家電等領域實施覆蓋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品質管制、品質自我聲明和品質追溯制度,保障重點消費品質量安全。大力提高國防裝備品質可靠性,增強國防裝備實戰能力。
完善品質監管體系。健全產品品質標準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品質管制法律法規。加強關係民生和安全等重點領域的行業准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企業產品事故強制報告制度,健全品質信用資訊收集和發佈制度,強化企業品質主體責任。將品質違法違規記錄作為企業誠信評級的重要內容,建立品質黑名單制度,加大對品質違法和假冒品牌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建立區域和行業品質安全預警制度,防範化解產品品質安全風險。嚴格實施產品“三包”、產品召回等制度。強化監管檢查和責任追究,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準接軌的製造業品質、安全、衛生、環保及節能標準。加強計量科技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建立一批製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基標準,提升與製造業相關的國家量傳溯源能力。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國家計量科技創新體系。完善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工業產品品質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產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鼓勵建立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完善認證認可管理模式,提高強制性產品認證的有效性,推動自願性產品認證健康發展,提升管理體系認證水準,穩步推進國際互認。支援行業組織發佈自律規範或公約,開展品質信譽承諾活動。
推進製造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製造、品質管制和行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品牌管理諮詢、市場推廣等服務。健全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註冊管理制度。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品牌文化,引導企業增強以品質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樹立品牌消費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加速我國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製造品牌良好形象。
五)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迴圈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迴圈的綠色製造體系。
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餘熱餘壓回收、水迴圈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準,加快淘汰落後機電產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資訊產品生產、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資料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資源高效迴圈利用。支援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製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準。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散式綠色智慧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迴圈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連結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分享。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準。大力發展再製造產業,實施高端再製造、智慧再製造、在役再製造,推進產品認定,促進再製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支援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準,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採購、生產、行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壯大綠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1.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積體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積體電路設計水準,不斷豐富智慧財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係國家資訊與網路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晶片,提升國產晶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
資訊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慧光傳輸技術、“未來網路”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路等發展。研發高端伺服器、大型存放區、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慧終端機、新一代基站、網路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資訊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作業系統及工業軟體。開發安全領域作業系統等工業基礎軟體。突破智慧設計與模擬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資料處理等高端工業軟體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體和重點領域應用軟體,建立完善工業軟體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體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體,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組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感測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製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太裝備。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製,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製,鼓勵國際合作研製重型直升機;推進幹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航太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頻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資訊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太、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太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準。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慧化、模組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位化智慧化網路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組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慧、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週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資訊化、智慧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慧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準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淨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範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製造水準。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慧電網用輸變電及使用者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資訊收集、智慧決策和精准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資訊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製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佈局和研製。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準,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端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列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七)深入推進製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製造業佈局。
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專案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援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援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製造、工藝、管理水準,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研究制定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南和重點專案導向計畫,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優化工業投資結構。圍繞兩化融合、節能降耗、品質提升、安全生產等傳統領域改造,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準和效益。
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範和准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準,優化存量產能。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切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併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準,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於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發揮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園區示範作用,利用雙邊、多邊中小企業合作機制,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係。推動建設一批高水準的中小企業集群。
優化製造業發展佈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佈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資訊服務平臺,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製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現有製造業集聚區,推動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建設一批特色和優勢突出、產業鏈協同高效、核心競爭力強、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
(八)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推動發展服務型製造。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製造行動計畫。開展試點示範,引導和支援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製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製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週期管理、網路精准行銷和線上支援服務等。支援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鼓勵優勢製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支援符合條件的製造業企業建立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推廣大型製造設備、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面向製造業的資訊技術服務,提高重點行業資訊應用系統的方案設計、開發、綜合集成能力。鼓勵互聯網等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線上定制、線上到線下等創新模式,積極發展對產品、市場的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等業務,實現與製造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創新業務協作流程和價值創造模式。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協力廠商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後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研發設計、資訊、物流、商務、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增強輻射能力。依託製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加快製造業服務化轉型,建立生產服務基地。支援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產業轉移承接地服務配套設施和能力建設,實現製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九)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準。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準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佈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提高利用外資與國際合作水準。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水準。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領域,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債券,鼓勵與境外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
提升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支持發展一批跨國公司,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市場運作等方式,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援企業在境外開展並購和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基地和全球行銷及服務體系;依託互聯網開展網路協同設計、精准行銷、增值服務創新、媒體品牌推廣等,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準。鼓勵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國際總承包、總集成。引導企業融入當地文化,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強投資和經營風險管理,提高企業境外本土化能力。
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加快企業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製造業走出去發展總體戰略,建立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合作。發揮沿邊開放優勢,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境外製造業合作園區。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創新商業模式,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行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提高國際合作水準。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條,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和中國特色製造文化,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強製造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強化行業自律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產業治理水準。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審批事項,簡化程式,明確時限;適時修訂政府核准的投資專案目錄,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改革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和專案經費分配、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製造業創新活力。加快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資源稅從價計征,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業壟斷,取消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不合理限制。穩步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產業安全審查機制和法規體系,加強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製造業重要領域投融資、並購重組、招標採購等方面的安全審查。
(二)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深化市場准入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清理和廢止不利於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實施科學規範的行業准入制度,制定和完善製造業節能節地節水、環保、技術、安全等准入標準,加強對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的監督檢查,統一執法,以市場化手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切實加強監管,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行為,嚴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企業創造良好生產經營環境。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完善淘汰落後產能工作涉及的職工安置、債務清償、企業轉產等政策措施,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實施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建立全國涉企收費專案庫,取締各種不合理收費和攤派,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推進製造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設中國製造信用資料庫,建立健全企業信用動態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推行企業產品標準、品質、安全自我聲明和監督制度。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拓寬製造業融資管道,降低融資成本。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加大對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在業務範圍內加大對製造業走出去的服務力度,鼓勵國家開發銀行增加對製造業企業的貸款投放,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製造業企業特點的產品和業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範發展,支援符合條件的製造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援製造業企業創新發展。鼓勵符合條件的製造業貸款和租賃資產開展證券化試點。支持重點領域大型製造業企業集團開展產融結合試點,通過融資租賃方式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探索開發適合製造業發展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鼓勵發展貸款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業務。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通過內保外貸、外匯及人民幣貸款、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加大對製造業企業在境外開展資源勘探開發、設立研發中心和高技術企業以及收購兼併等的支援力度。
(四)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現有管道,加強財政資金對製造業的支援,重點投向智慧製造、“四基”發展、高端裝備等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為製造業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製造業重大專案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製造業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範應用,促進製造業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結構佈局調整。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推動製造業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落實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健全研製、使用單位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範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機制。實施有利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推進增值稅改革,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切實減輕製造業企業稅收負擔。
(五)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加強製造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製造業人才培養計畫,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準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準經營管理人才。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製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製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複合型人才,深化相關領域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完善各類人才資訊庫,構建產業人才水準評價制度和資訊發佈平臺。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建立完善製造業人才服務機構,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選拔各類優秀人才重點是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外學習培訓,探索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加大製造業引智力度,引進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
(六)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
落實和完善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重點和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杆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積極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融資租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導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鼓勵大學、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對中小企業開放共用各種實(試)驗設施。加強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建立資訊互聯互通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創新、融資、諮詢、培訓、人才等專業化服務。
(七)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
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落實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管理模式,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全面深化外匯管理、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管理改革,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修訂鋼鐵、化工、船舶等產業政策,支援製造業企業通過委託開發、專利授權、眾包眾創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利用外資由重點引進技術、資金、設備向合資合作開發、對外並購及引進領軍人才轉變。加強對外投資立法,強化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法律保障,規範企業境外經營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探索利用產業基金、國有資本收益等管道支持高鐵、電力裝備、汽車、工程施工等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實施海外投資並購。加快製造業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和水準提升,建立製造業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平臺和出口產品技術性貿易服務平臺,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預警協調機制。
(八)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成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擔任。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製造強國建設全域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業和資訊化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設立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研究製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製造業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評估。支持包括社會智庫、企業智庫在內的多層次、多領域、多形態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建立《中國製造2025》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協力廠商評價機制,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建立《中國製造2025》中期評估機制,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
《中國製造2025》提出,堅持“創新驅動、品質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訂閱:
文章 (Atom)